【新澳网官方网站】中国有限公司
各位代表:
现提出岳阳经济技术开发区2022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23年预算草案,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落实积极财政政策,着力深化财政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为全区经济正常运转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
(一)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收入预算执行情况:2022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完成110420万元,同比下降6%(下降原因是减税降费、阶段性减税和非税收入消减限额)。其中:地方税收收入完成100332万元,同比增长16.4%;非税收入完成10088万元,同比下降67.7%。地方收入中非税占比9.1%,较上年同期下降17.4个百分点,实现了收入质量持续提升的目标。我区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110420万元,加上上划中央收入281213万元,上划省级收入28704万元,上划市级收入42992万元,我区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463329万元,同比减少41986万元,下降8.31%,其中:税收收入453241万元,同比下降4.4%。
支出预算执行情况: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44575万元,同比下降11.4%。全区主要支出有: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045万元,增长6.06%;国防支出260万元,全部为上级资金;公共安全支出6877万元,下降13.3%;教育支出33899万元,增长39.4%;科学技术支出2619万元,下降82.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9万元,增长195%,主要是上级资金;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496万元,下降18.5%;卫生健康支出10087万元,增长35.8%;节能环保支出4991万元,增长916.5%,主要为上级资金;城乡社区支出10337万元,下降22.6%;农林水支出23876万元,增长29.4%;交通运输支出1782万元,增长55.5%;资源勘探工业信息等支出14926万元,增长43.1%;商业服务业支出1177万元,增长26.83%;金融支出230万元,下降66.6%;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1577万元,增长26.7%;住房保障支出1645万元,下降76.8%;粮油物资储备支出329万元,增长2093.3%,主要为上级资金;灾害防治及应急管理支出1446万元,增长29.1%;其他支出2万元,下降99.9%,主要是大部分支出已分解到各个科目;债券付息支出4915万元,下降4.2%(地方性政府债券付息)。受疫情及缓税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影响,全区支出放缓。
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执行情况:中央、省、市对我区下达各类补助共65604万元。一是税收返还7535万元;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39473万元,包括增值税留抵退税资金、均衡性、下划单位基数补助、城区体制调整收入基数补助等财力性转移支付8303万元,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权转移支付16150万元,其他15020万元;三是专项转移支付18596万元,主要用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污染防治、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方面。此外,新增一般债券收入2477万元,有效缓解基层财政困难。
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1)预备费。预算安排2000万元,实际支出2000万元,根据具体使用方向列入相关科目,全部用于卫生健康支出疫情防控。
(2)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3000万元,弥补2022年短收造成预算执行的收支缺口。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
2022年,全区完成政府性基金收入186695万元,加上上级补助收入132万元、专项债务转贷收入50000万元和上年结余17755万元,收入总计254582万元;完成政府性基金支出222573万元,上解上级支出44万元,调出资金23000万元,结转下年支出8965万元,支出总计254582万元,收支实现平衡。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情况
2022年,国有企业没有实现盈利,没有利润分红上缴。
(四)社会保险资金预算收支情况
2022年,全区完成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841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821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6970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收入1050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959万元,其中: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纳入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66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6408万元、失业保险基金支出891万元。本年收支相抵,本年结余2882万元,滚存结余31580万元。
(四)地方政府债务情况
上级核定我区2022年政府债务限额457328万元,其中新增债务限额52477万元。根据上述限额,2022年全区分配新增一般债券2477万元、专项债券50000万元。
(五)落实市人大决议和财政重点工作情况
2022年,我区积极落实市人大决议要求,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财政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支持国家级经开区建设、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加强财政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决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任务,较好实现了各项财政工作目标,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1.强化主动作为,提升保障能力。受多重因素叠加影响,税收收入下滑,财税部门攻坚克难、挖掘增收潜力,始终把提升财政保障能力摆在首要位置。一是加强税收征管。财税部门加强协调与配合,定期分析减收原因,强化房地产业等重点税源行业管控,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有效缩减税收降幅。二是持续做好非税收入征缴。强化国有资产处置、土地出让历史欠款等大额非税收入征缴力度,努力挖潜增收。三是着力盘活存量资金。结合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加大单位存量资金清理力度,累计盘活存量资金6860万元,统筹用于疫情防控、落实“六稳”“六保”等重点支出。四是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共争取中央、省、市上级补助资金65604万元,切实缓解我区财政压力,在惠企利民、重点支出等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50000万元,重点支持智能制造传感器产业园项目、磷酸铁锂电池产业园标准化厂房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及岳阳临空经济区农副产品流通枢纽及配套设施项目,充分发挥债券资金扩内需、稳投资作用。
2.坚持统筹兼顾,保障重点支出。加强预算管理,多措并举保障重点支出。一是疫情防控经费支出4839万元,重点用于采购防疫物资及设备、支持患者救助、发放医务人员及防疫工作者一次工作补贴等。建立疫情防控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简化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和财务核销手续,确保资金足额保障,及时拨付到位。二是教育事业支出33899万元,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重点支持改善办学条件、贫困生资助、寄宿制学校营养改善计划、落实教师各项福利待遇等,加快补齐教育硬件设施短板,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三是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8496万元,继续推动改进各项社会保险缴费政策,提高城乡低保、残疾人补贴及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确保各类提标政策全部兑现,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四是卫生健康支出10087万元,重点围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养老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及退役军人的优抚及安置。五是农林水支出23876万元,重点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高标准农田建设、扶贫发展、生态农业、造林绿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中央水利发展、中小河流治理等项目。六是统筹各类乡村振兴资金8514.1万元,重点支持产业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沿线环境整治、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等。
3.落实财政政策,激发发展动力。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不折不扣落实好财政政策。一是继续落实落细减税降费政策,全年退税减税缓税4.81亿元,重点落实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税费优惠政策。二是拨付中小企业扶持资金13815.51万元,助力企业复工复产,重点上级兑现扶持企业发展和培育规模企业奖励、再生资源回收扶持政策补助等。三是管好用好中央直达资金,严格执行上级关于直达资金预算执行、监控的有关要求,科学合理制定直达资金分配方案,及时下达直达资金指标,加强跟踪管理,切实加快直达资金支出进度,确保直达资金16011.5万元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四是切实压减支出,贯彻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统筹兼顾各类资金收回财政,用于做好“六稳”“六保”等相关重点领域支出。将政府带头过“紧日子”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用“政府的紧日子”保障“群众的好日子”。
4.规范财政管理,提高资金效益。进一步规范财政综合管理能力、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围绕规范预算编制、强化预算执行、优化支出结构、增强财政可持续性、完善预决算公开等方面做好财政管理各项工作。二是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盘活国有企业资源,提升国有企业实力,建立畅通、平衡发展的投融资渠道。三是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对全区乡镇管理处、区直预算单位的财政存量资金情况、内控制度执行情况、银行账户管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执行情况等进行全面检查,有力促进财政资金规范使用;开展疫情防控资金专项督察,有效促进财政资金规范使用。
各位代表,2022年全区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虽然总体平稳,重点支出保障坚强有力,争取上级支持成效显著,财政管理“精算”“精管”“精准”水平不断提高,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较以往来说更加巨大,区本级财政收不抵支矛盾持续突出,“紧平衡”特征日趋加重,可用财力严重萎缩,预算平衡压力增大。
二、2023年财政预算编制草案
2023年,从积极因素看,疫情缓冲,经济将全面进入“大复苏”阶段,我区工业基础优势、地理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优势将更加凸显。从面临挑战看,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区收支矛盾依然明显,经济恢复态势仍然不稳固。市场需求特别是内需持续恢复动力偏弱,重点工业企业后劲不足、部分领域投资回落等问题仍然存在。土地收入的不确定性,导致我区经济还面临许多不稳定因素。财政收入持续保持较大幅度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全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障和改善民生、债务还本付息等支出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债务率逐年攀高,举债空间收紧,财政筹资压力进一步加大。总体看,2022年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呈现紧平衡状态。我区2023年预算编制总体思路是: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把握“稳”字总基调,做到以收定支、统筹兼顾,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稳中向好、稳步提质和民生持续改善加快推动转方式、调结构,坚持推进财政改革,不断开拓理财思路,创新理财方式,提升财政管理绩效,支持经济平稳持续发展与社会和谐安定,为建设幸福美丽经开区坚实的财力基础。
预算编制原则为:1.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确保收入预算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考虑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等因素影响,实事求是、积极稳妥。一方面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资金措施,多渠道筹集资金,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另一方面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不折不扣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勤俭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控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基本民生和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推进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统筹协调,整合新增资金和存量资金、年度预算和结转资金、财政拨款和其他资金、本级资金和上级资金,形成资金合力,支持债务化解、乡村振兴、疫情防控取得扎实进展,大力保障民生支出,努力保障中央省市确定的重点支出,确保财政平稳可持续运行。3.绩效导向,提升效益。推进实施绩效管理,坚持钱随事走、集中力量、形成能力、解决问题,严格支出标准,严控“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加强财政政策评估,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目标评审,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评价结果应用,推进绩效结果公开,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资金使用效益。4.严肃纪律,硬化约束。强化预算法定意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预算一经市人代会审议通过,必须严格预算执行。预算未安排事项一律不得随意支出,确因重大决策执行和预算执行条件发生变化,需在本年度执行的收支项目,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做好财政预算执行的审批、审议工作。优化政府经济分类科目执行流程,跨政府预算“类”级科目调剂和“三公”经费、会议费及培训费等“款”级科目调剂,确需调剂使用的,按相关程序申请执行。
(一)收入预期
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0000万元,增长11.1%。一般公共预算地方收入120000万元,增加10000万元,增长9.1%。
(二)区级预算安排
1.一般公共预算草案
按现行财政体制测算,加上上级一般性补助收入等,预计2023年区级可实现财力176816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2023年区级安排预算支出176816万元。区级财力主要支出科目为:
教育支出28890万元,下降7.3%。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及教师人才建设投入,完善学校基本设施建设,确保教育机制保障,雨露计划等项目落实到位。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5256万元,增长88.8%。主要用于推进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改善就业情况。继续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高寿老人高龄补贴。推进殡葬改革奖补制度。加大对困难退役军人的救助力度,提高义务兵及自主就业退役士兵的相关政策保障。加大就业补助资金投入力度,扶持个体户和小微企业,提供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卫生健康支出9896万元,下降19.9%。主要用于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标准,保障扶贫对象健康专项政策。
科学技术支出2534万元,增长88.7%。主要用于大力支持科技型人才创业创新、企业发展升级,保障重点科技专项研发、招商引资计划等相关政策落实。
农林水支出21265万元,下降13.6%。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投入森林植被恢复及化粪池清淤工作,助推美好乡村建设。
自然资源海洋气象等支出3183万元,增长43%。主要用于持续扛牢“守护好一江碧水”政治责任,全面推进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洞庭清波”、“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等工作。
债务还本付息支出10000万元,增长103.5%。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债券债务还本付息。
预备费1000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为0.7%。主要用于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处置,以及中央、省、市年中新出台政策增支。
2.政府性基金预算草案
全区安排政府性基金收入250000万元,支出230954万元,结余46万元。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草案
2023年,国有企业预计不能实现盈利,没有利润分红上缴。
4.社会保险资金预算草案
全区社会保险基金收入9566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4075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5491万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8550万元,其中: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3880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支出4670万元。本年收支相抵,本年结余1016万元,加上年结余9640万元,累计结余10656万元。
(三)2023年财政改革发展重点工作
2023年区级支出预算将在兜牢“三保”支出、化解政府债务底线的基础上,以“提升效能,更加精准”为指导,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保障民生重点项目和区内产业项目建设,确保2023年财政预算收支任务,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一)把握“一个原则”,坚持以收定支原则,实行提质增效的财政政策,确保财政平稳运行。要积极组织财政收入,特别是加强非税征收工作,努力做到应收尽收。同时强化支出管理,切实加快执行进度,对受疫情影响可暂缓实施,或前期工作不成熟、实施条件不具备的项目,应先行压减,将资金收回,对确需实施的项目,也要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安排,尽可能多节省资金,绝不能“突击花钱”“为了花钱而花钱”。集中财力、突出重点,优先保障工资发放、机构运转、基本民生和债务还本付息等刚性支出。
(二)深化“两个推动”,统筹促发展与防风险之间的动态平衡。一是推动新增债券提质增效。在做好后续批次债券项目申报的同时,强化已发行债券资金使用管理。二是推动债务规模、成本、风险水平“三降”。按省要求统筹各类财政资金增加隐性债务化解力度,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化债比例。争取低成本资金接续到期债务,合理压减利息支出。继续做大财力分母,稳步降低债务率。
(三)强化“三个重点”,提高财政效能,确保财政平稳运行。一是保基本。将过“紧日子”作为预算管理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财政带头严格支出管理,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对各类民生政策做到既应保尽保,兜牢基本民生底线,又防止乱提标扩面。二是优结构。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落实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持续增强高质量发展动能。进一步创新财政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激励政策的“杠杆”效应,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防止政策套利。三是防风险。以“当期可承受,长期可持续”为准绳,严控政府投资项目,开展实施条件成熟度评审。强化区级和平台主体责任,足额安排化债资金,妥善处置和化解存量债务。
(四)紧扣“四个强化”,加强支出预算管理,统筹保障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强化疫情防控保障。执行优化支出结构,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项目,统筹用于支持疫情防控保障,守住疫情防线。二是强化管理制度规范。紧扣设立使用绩效全流程和项目全生命周期“两个闭环”,聚焦决策管理、预算约束、拨付程序、资金绩效重点流程,时刻把握财政资金动向。三是强化预算刚性约束。严控预算追加事项,原则不出台当年增支政策,必须出台的通过以后年度预算安排资金。对于确需追加的重大紧急事项,强化项目评审论证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纳入预算执行草案,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四是强化资金拨付管理。在确保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的基础上,对符合要求的项目加快前置程序审批效率,早下达早见效,防止年底突击花钱;对于不符合拨付条件的项目,及时跟进查找原因;对年内不能支付的项目,尽快执行用途统筹到急需的重点领域。
(五)坚持“五个注重”,加大收入组织调度力度,提升高质量发展保障能力。一是注重常态化协同调度。深化财税横向合作,夯实市区纵向联动,紧扣全年目标,强化收入运行调度。二是注重税收管理。在全面落实减税降费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继续做好财政收入组织工作,积极涵养优质税源,健全和完善税收征管体系,坚持依法治税、依规征收、及时解决组织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坚决做到应收尽收。三是注重精准服务企业。对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开展精细化的指导帮扶;对税源大户,实行清单管理,主动上门服务;对中小企业,注重培育涵养,提供高质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四是注重土地供应与价款入库的衔接。结合全年入库目标倒排土地出让计划和合同缴款时间,加快征地拆迁及前期手续办理,有序推进二、三批次土地供应,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平稳入库。五是注重把握政策导向。深入研究中央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的六个方面,紧跟政策风口,高位推动谋划全局,高度加压谋取主动,高标对表谋实成效,奋力推动争资争项工作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突破。
做好2023年全区财政经济工作任务繁重而艰巨。我们将在市委、市领导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勠力同心、苦干实干,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新篇章做出积极贡献。